2018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力诊断卷
高中二年级语文 试题 2019.1
【考生注意】考试设试题和答卷卷两部分,所有答案需要填涂(选择题)或书写(非选择题)
在答卷卷上,做在试题上一律不能分。考试时间120分钟,试题满分120分。
一 文学知识 12分
1. 按需要填空。(6分)
⑴ 念去去、 , 。(柳永《雨霖铃》)
⑵ 故乡遥,何日去?家住吴门, 。( 《苏幕遮》)
⑶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中,作者回望历史,感慨沧桑变化的句子是: , 。
2. 按需要选择。(6分)
⑴ 以下不是《前赤壁赋》写作特征的一项是( )。(2分)
A. 借景抒情,意在托讽 B. 主客问答,抑客伸主
C. 整散结合,以文为赋 D. 擅长取譬,意象连贯
⑵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,吾止也。譬如平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。”这段话所用
的说理办法是( )。(2分)
A. 类比、演绎 B. 总结、对比
C. 类比、总结 D. 比喻、对比
⑶ 以下对“词”这种文学形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( )。(2分)
A. 唐宋词是直接以前代乐府诗中产生进步起来的。
B. 词最早产生于民间,中唐将来渐渐出现文人词。
C. 唐代刘禹锡的《花间集》是最早的一部词选集。
D. 词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,但基本上在偶句押韵。
二 阅读 58分
(一)阅读《白莽作<孩儿塔>序》节选,完成第3—6题。(11分)
①春季去了一大半了,还是冷;加上整天的下雨,淅淅沥沥,深夜独坐,听得让人有的
凄凉,也由于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,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;那信的开首
说道:“我的亡友白莽,恐怕你是了解的罢。……”——这就使我愈加惆怅。
②说起白莽来,——很好,我了解的。四年之前,我过去写过一篇《为了忘却的记念》,
要将他们忘却。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,我的记忆上,早又蒙上很多新鲜的血迹;
这一提,他的年青的面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,像活着一样,热天穿着大棉袍,满脸油汗,
笑笑的对我说道:“这是第三回了。自己出来的。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,他一保就要干预我,
这回我不去公告他了。……”——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,这哥哥才是徐培根,航空署
长,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;他却叫徐白,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。
徐汇区高中二年级语文 本卷共5页 第2页
③一个人假如还有友情,那样,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,常要感觉寝食不安,
给它企图流布的。这心情我非常了然,也了解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。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
诗,也没诗人的朋友,偶尔一有,也终至于闹开,不过和白莽没闹,或许是他死得太快
了罢。目前,对于他的诗,我一句也不说——由于我不可以。
④这《孩儿塔》的出世并不是要和目前普通的诗人争1日之长,是有别一种意义在。这是
东方的微光,是林中的响箭,是冬末的萌芽,是进军的第一步,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,
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。所有所谓圆熟简练,静穆幽远之作,都无须来作比方,由于这
诗是别一世界。
3. 上文中几处破折号有哪些用途都是( )。(1分)
A. 讲解说明 B. 引起下文 C. 语意转折 D. 事情列举
4. 第②段中对白莽的描写,用途是 。(3分)
5. 剖析文章前三段中作者的情感脉络。(3分)
6. 赏析第④段画线句。(4分)
(二)阅读下文,完成第7—11题。(17分)
科学精神的由来 吴国盛
①科学精神是一种哪种思想方法呢?在希腊文明之前和之后,其它文明都产生和发
展了丰富而多样化的常识,从处置衣食住行、生老病死,到管理社会、定国安邦,从安抚灵
魂、维护社会稳定,到解决日常所碰到的问题,都各有经验、办法、对策。所有这类
常识,不论是零散的还是系统的,不论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,都具备强烈的经验特点、实用
特点。但,没一种文明像希腊文明一样,超越了常识的实用性功能,而对常识本身感兴
趣,对常识的确定性问题如醉如痴。对常识本身有兴趣,着迷于常识的确定性问题,这就是
希腊版本的科学精神。
②并非说其它文明都没对常识本身有过任何检讨。中国的孔子说过“知之为知之,
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,庄子说过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”,这
些言论有的甚至非常深刻,但都是到此为止,不再深究。希腊人却罕见地把常识问题列为生活
的最重要问题。“认识你一个人”是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里最有名的一句箴言,也是希腊精神生
活的缩写。
③什么是“认识”?“认识”为何必须要指向“自己”?这是希腊思想家反复询问的
问题。
④亚里士多德在《形而上学》开篇的第一句就说:“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。”他在这部重
要著作的第一卷区别了经验、技艺和科学(常识,episteme,在希腊文里,“常识”和“科
学”是同一个词)。他觉得,低等动物有感觉,高等动物除去感觉还有记忆。从记忆中可以
生成经验,从经验中可以造就技艺。经验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常识,技艺是关于常见事物的知
识。技艺高于经验,[甲]有经验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而技艺者知其所以然,故技艺者
比经验者更有智慧、了解更多。[乙]技艺还不是最高的“知”,最高的“知”是“科学”。
技艺固然由于超越了经验而让人惊奇赞叹,[丙]因为多数技艺只不过为了生活之必需,还不是
徐汇区高中二年级语文 本卷共5页 第3页
最高的知。只有那些为了消磨时间、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平时必需为目的的技艺,才是
科学。大家中国人常常把常识分成经验常识和理论常识两大类,亚里士多德却给出了常识的
三个阶段。他的经验常识大体等于大家今天所说的经验常识,技艺这种追究缘由、知其所
以然的常见常识,大体等于大家今天所说的理论常识,但大家的分类中却没亚里士多
德所说的“科学”的地方。这件事情反映了希腊科学精神相当大程度上被大家忽略、被大家
遗忘。
⑤什么是“认识”?认识即是追求“科学”。什么是“科学”?为何在“技艺”这种
理论性常识以外还要增加“科学”如此一个纯粹常识的阶段?这是特别值得大家中国人考虑
的地方。亚里士多德说得非常了解,“在各门科学中,那为着自己、为常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
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,愈加是智慧。”“如若大家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考虑,那样,非常
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而追求常识,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。”纯粹的科学需要是为着求知本身
的目的而不是任何其它目的而存在,这种指向“自己”的“知”,才是纯粹的科学。如此的
科学,就是“自由”的科学。
⑥ ,这就是希腊科学的精神。这种精神是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,
在其它任何文明中都找不到如此的精神风韵。
7. 在第④段[甲][乙][丙]三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汇是( )。(3分)
A. 但 因此 然而 B. 因此 然而 但
C. 由于 并且 然而 D. 由于 但 但
8. 下面对文章的解释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( )。(3分)
A. 第①段将希腊文明和其它文明进行对比,直接回答了“常识是什么”的问题。
B. 第②段举孔子和庄子的言论为例,说明对于常识本身的问题过于艰深而难解。
C. 第④段引《形而上学》开篇的第一句,证明亚里士多德觉得“知”的问题非常重要。
D.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“经验”“技艺”即中国人所说的“经验常识”“理论常识”。
9. 剖析第②段在文中是怎么样承上启下的。(4分)
10. 剖析第⑤段画线处连用问句有哪些用途。(4分)
11. 依据文意,在第⑥段画线处填入适合的语句。(3分)
(三)阅读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节选,完成第12—13题。(13分)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。子曰:“以吾1日长乎尔,毋吾以也。居则曰:‘不
吾知也。’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”
……
三子者出,曾皙后。曾皙曰:“夫三子者之言何如?”
子曰:“亦各言其志也已矣!”
曰:“夫子何哂由也?”
曰:“为国以礼,其言不让,是故哂之。唯求则非邦也与?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
邦也者?唯赤则非邦也与?宗庙会同,非诸侯而何?赤也为之小,孰能为之大?”
徐汇区高中二年级语文 本卷共5页 第4页
12. 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。(6分)
13. 篇末曾皙与孔子二人的对话存在不一样的断句方法,除上面选文所用的方法以外,以下是
另一种。
曰:“夫子何哂由也?”
曰:“为国以礼,其言不让,是故哂之。”
① “唯求则非邦也与?”
② 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
③ “唯赤则非邦也与?”
④ “宗庙会同,非诸侯而何?赤也为之小,孰能为之大?”
⑴ 从①到④可判断,说话者分别是( )。(2分)
A. 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B. 孔子 曾皙 孔子 曾皙
⑵ 不一样的断句方法来自于对文本不一样的解析。你赞成哪一种?简要说明理由。
(四)阅读下文,完成第14—19题。(17分)
①天无私覆也,地无私载也,日月无私烛也,四时无私行也。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。
②尧有子十人,不与其子而授舜;舜有子九人,不与其子而授禹:至.公也。
③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:“南阳无令,其.哪个可而为之?”祁黄羊对曰:“解狐可。”平公
曰:“解狐非子之雠邪?”对曰:“君问可,非问臣之雠也。”平公曰:“善。”遂用之。
国人称善焉。居有间,平公又问祁黄羊曰:“国无尉,其哪个可而为之?”对曰:“午可。”
平公曰:“午非子之子邪?”对曰:“君问可,非问臣之子也。”平公曰:“善。”又遂用
之。国人称善焉。孔子闻之曰:“善[甲]!祁黄羊之论也,外举不避雠,内举不避子。祁黄
羊可谓公矣。”
④墨者有钜子腹䵍,居秦。其子杀人,秦惠王曰:“先生之年长矣,非有他子也;寡人
已令吏弗诛矣,先生之.以此听寡人也。”腹䵍对曰:“墨者之法曰:‘杀人者死,伤人者刑。’
此所以禁杀伤人也。夫禁杀伤人者,天下之大义也。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可以墨
者之法。”不许惠王,而遂杀之。子,人之所私也。忍.所私以.行大义,钜子可谓公[乙]。
⑤庖人调和而.弗敢食,故可以为庖。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,则不能为庖矣。王伯之君
亦然。诛暴而不私,以封天下之贤者,故可以为王伯。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,则亦不可
以为王伯矣。
(节选自《吕氏春秋·孟春纪第一》)
14. 为下列句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讲解。(2分)
⑴ 至.公也 ( )
A. 到达 B. 极、最 C. 至于 D. 致使
⑵ 忍.所私以行大义 ( )
A. 忍耐 B. 抑制 C. 想 D. 残忍
15. 填入文中[甲] [乙]两处最贴切的虚词是( )。(2分)
A. 焉 矣 B. 者 也 C. 邪 也 D. 哉 矣
徐汇区高中二年级语文 本卷共5页 第5页
16.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使用方法都相同的一组是( )。(2分)
A. 其.哪个可而为之 其.孰能讥之乎(《游褒禅山记》)
B. 先生之.以此听寡人也 犹小石小木之.在大山也(《秋水》)
C. 忍所私以.行大义 以其无以.易之(《诸子喻山水》)
D. 庖人调和而.弗敢食 扣舷而.歌之(《前赤壁赋》)
17. 对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( )。(2分)
A. 王虽为之/赐而令吏弗诛腹䵍/不可不可以墨者之法
B. 王虽为之/赐而令吏弗诛/腹䵍不可不可以墨者之法
C. 王虽为之赐/而令吏弗诛腹䵍/不可不可以墨者之法
D. 王虽为之赐/而令吏弗诛/腹䵍不可不可以墨者之法
18. 说明“善”字在以下语境中所指的具体内容。(4分)
⑴ 平公曰:“善。” ⑵ 国人称善焉。
19. 概括第⑤段的论证思路。(5分)
三 写作 50分
大家总是对自己很难得到的东西尤为向往。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、考虑?
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,题目自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