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那熟知的午后,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,洒在斑驳的地板上,母亲的老友又一次踏进了家门,带来的是那些重复了无数次的故事:儿子的不听话,女儿们的自我,女婿的责任缺失,与大孙女对书本的沉迷,对家庭困境的视若无睹……这类话语,在空气中缓缓沉淀,好似夏日午后的一抹沉闷。
我从厨房走出,手中端着一盘刚洗净的葡萄,晶莹剔透,宛如一颗颗紫色的珍珠。大大家围坐一块,享受着这微小却真实的欢愉,孩子们则在旁边自顾自地玩耍。忽然间,那位阿姨唤她的女儿来推荐这份甜蜜。
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跑过来,纯真无邪地伸手取了一颗葡萄,阿姨见状,立马上那串最大最饱满的葡萄递到了女生面前,满眼宠溺地询问是不是足够。这一举动,让剩下的几颗零星葡萄看上去格外孤单,我不禁暗自叹息。
我轻声提醒她,正是如此的过分娇纵,让孩子在无形中滋生了自我中心的意识,以为世界应围着他们旋转,忽略了推荐与体谅别人的重要程度。她抱怨孩子们的自私,却未意识到,正是自己一次次将“最好”的所有拱手相让,塑造了他们现在的模样。成长于这样环境的孩子,以后若不自私,反倒是奇迹了。
这种现象,并不是个例。很多爸爸妈妈,恨不能倾尽所有,只为给孩子一个所谓的“最好”。他们期待外面亦能同等对待,稍有不顺,便心生不满,甚至引发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——婆媳争执、姑嫂不和,总是由此而生。然而,爸爸妈妈需了解,世间除去自己,无人有责任将你的孩子视为宇宙中心。
过度的牺牲与给予,非常可能是在不经意间,为自私的种子浇水施肥,让它在孩子心中悄然生根发芽。
真的的爱,应当超越物质的堆砌,它关乎心灵的滋养,品格的塑造。教会孩子推荐,让他们了解关爱家人,远比频繁提供顶尖的物质享受更为要紧。到了现在,大家已不再活在那个食物稀缺,需要斤斤计较的年代。爱孩子,就别将“最好”的所有视为理所当然地赋予他们;
爱孩子,是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,教会他们在掌握念书前先掌握做人,由于无论何时何地,出色的品德才是生活的基石。
大家要了解,生活旅途上,孩子终将一个人面对风雨,大家没办法永远为他们撑伞。因此,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、了解感恩的人,比任何物质上的富足都来得愈加宝贵。让他们掌握在风雨中挺立,在挑战中成长,这才是对他们真的的负责与深爱。